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冕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冕宁县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13年03月20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冕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冕宁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冕宁县人民政府 制订

  2011年3月4日

  序  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积蓄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为未来五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提升期;是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融入大西昌经济圈,提升冕宁总体实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破难期。科学系统地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关系着全县各族人民的福祉,关系着我县在全州总体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关系着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本规划纲要是引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重大机遇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县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一五”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推进“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战略,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大胆创新,成功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圆满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这五年,是冕宁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县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瓶颈得到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经济社会由发展与调整并重过渡到以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的上升阶段。

  表1   冕宁县“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单 位

2005年

十一五规划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当年价

人大批准调整

实现数

实现数

实现数

实现数

实现数

完成十一五%

年均±%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11

45

27.81

30.39

37.17

41

50.76

112.8

16.1

第一产业

亿元

6.52

11.8

7.25

9.09

10.98

11.3

12.32

104.41

13.6

第二产业

亿元

9.39

18.3

11.27

10.81

14.15

16.38

23.68

129.4

20.3

第三产业

亿元

8.21

14.9

9.29

10.49

12.05

13.32

14.77

100

12.5

三次产业比重

亿元

27:39:34

24:47:29

人均GDP

7091

13200

7919

7982

8846

13200

14544

110.18

15.5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5.08

11

5.93

4.25

6.42

9.36

15.58

141.64

25.1

民营经济增加值

%

13.43

23.34

15.56

16.35

20.61

23.42

30.14

129.13

17.8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万元

1.48

2.63

2.08

1.85

2.6

3.53

4.09

155.51

22.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0.97

2.02

1.25

1.09

1.6

2.2

2.75

135.87

23.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6.25

24

6.54

7.95

10.77

23.07

25.4

105.75

3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69

18.6

9.99

11.59

14.32

16.35

19.44

104.52

17.5

城镇化率

%

28.68

32

28.68

28.98

30.08

31.22

32.2

100.63

2.42

引进外资

亿元

1.53

1.92

1.71

1.9

8.86

9.6

24.82

1293

森林覆盖率

%

45

45

45

45.6

54.1

55

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48

7947

9194

11154

12511

13752

100.03

12.2

农民人均纯收入

2925

4916

3136

3668

4216

4536

5208

105.94

12.2

年平均常住总人口

万人

34

36.14

34.05

34.14

34.23

34.9

0.52

年末总人口

万人

33.94

37.5

34.26

35.28

36.01

36.59

36.89

1.68

人口自然增长率

9.73

9

7.12

7.01

6.38

7.7

8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指标实现了五年翻番增长。“十一五”末总人口36.8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现价)50.76亿元,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增长110.52%,超“十一五”规划5.76亿元,年均增长16.1%;人均GDP 14544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05%,年均增长15.5%;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2.32亿元、23.68亿元和14.77亿元,比“十五”末期分别增长88.9%、152.13%、79.85%。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09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76.35%,年均增长2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5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82.95%,年均增长23.2%。“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7%,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1.67倍。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工业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五大产业集群,深化工业改革,狠抓工业强县,201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36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25.71%,年均增速17.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未的24.35%提高到27%。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39家,工业增加值15.58亿元,比“十五”期增长206.69%,年均增长25.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8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68.36%,年均增长29.8%;利润总额2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76.99%,年均增长12%,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7.04:38.95:34.05调整为2010年的24.27:46.64:29.09。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烤烟、蚕桑、花椒、林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11.5万亩,农业增加值达12.32亿元,年均增长13.6%。以旅游业为龙头、商贸物流运输业为骨干、金融保险业通讯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县五年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68.17万人次,201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07.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23.71%,年均增长17.5%。随着交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国家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拉动,以商贸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全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电冶金、稀土、建材、有色黑色、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六大产业发展体系。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107.3公里,其中:国道114公里,省道103.8公里,县道公路136公里(其中沥青路面77.2公里,泥砂路面58.8公里);乡道公路134.7公里,专用公路202.6公里,村道公路共计416.2 公里。目前,全县38个乡镇除新兴、窝堡、码头三乡由于水毁冲毁路段外,其余35个乡镇均能够通车。特别是雅泸高速公路冕宁段提前一年建成通车,骨干路网建设成效明显,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成昆复线建设工程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实施城建工程194个,投资2.42亿元,建筑面积43.86万平方米;引进开发商13家,引进资金1.29亿元,实施开发项目41个,开发面积21万平方米。县城和泸沽新区完成投资2.72亿元,建成办公楼和商品房21.6万平方米,投资8430万元改造旧城16.86万平方米。先后建起了观音岩大桥、红军广场、安宁河和孙水河等防洪堤坝,拓宽了城镇发展空间;小东河步行街、县城新水厂、县城东南新区道路网络建成,泸沽新区的道路改扩建起步,泸沽水厂改扩建及小城镇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水平正逐步提高。将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投入,强化宣传,先后投入1600万元,使“一主线三支线”沿线民居风貌得到提升,“六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七进”活动深入开展。实施城镇风貌塑造工程,城市服务功能和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顺利通过州级卫生县城验收。

  先后投入4亿多元,对全县山、水、田、林、路等进行综合治理,大桥水库漫水湾枢纽左干总渠、冶勒水库、金洞子电站、长兴电站等重大项目投入运行,大桥水库右干渠、漫水湾右干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启动前期工作,农田有效灌面达0.9万公顷,比“十五”末期增加0.06万公顷。农业基础设施大大夯实,为粮食稳产高产、连创佳绩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西河、建设、茶约、横路、石古等地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加强城乡绿化和村庄整治,促进了全县村容村貌的改观,初步建立起以漫水湾镇西河村千亩黄金梨、葡萄,复兴镇建设村百亩大棚蔬菜、千亩樱桃为代表的具有冕宁特色的农业产业新农村示范村。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医疗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平稳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政府系统规范性文件1200多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32.07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5.04倍,年均增长45.6%;成功举办建县60周年暨彝海结盟75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响亮推出“红动中国.飞天之城”的“红色冕宁”品牌。

  五、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至2010年共实施农业、牧业、卫生、工业等科技项目近500项。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中小学194 所(点),在校中小学生63765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99.61 %;累计输送大中专学生12941名。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5%。体育、文化、广播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政福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的问题逐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1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灵山4A景区高分通过省级复检,红色旅游设施综合项目顺利通过省州验收;巩固扩大了“州级卫生县城”和“省级绿化模范县”创建成果。

  六、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52元,比2006年7947元增长78.68%,四年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5208元,比“十五”末期增长78.05%,年均增长12.2%。在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居住、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20平米提高到29平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16平米提高到28平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入6.29亿元(不含交通建设投入),实施民生工程40余项。2010年投入扶贫资金1346.8万元,改善2万多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7721人饮水困难;投入资金1152.6万元,完成27个行政村“三房”危房改造任务1921户。

  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全面完成以牦牛坪为核心的稀土资源整合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森荣稀土环境综合整治环保工程,完成首个污水处理厂前期报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单位GDP能耗较“十五”末期下降16%,氨氮、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达到省要求。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29%。建设农村户用沼气7433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公顷。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各项工程建设,造林5.1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55%左右。

  八、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突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开展了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遴选32名大学生村干部双向挂职等工作,部署启动了“创先争优”活动和“挂帮包”活动,全县208个机关支部结对帮扶231个农村支部,建成116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其中6个为自建站点)和50个村级活动室,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扩大内需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清理以及“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查办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案件和涉农违法违纪等案件,促进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全力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了人大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全面开展“平安冕宁创建活动”,建成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泸沽警署,“两所一庭”建设进度加快,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得到强化,积极开展打击“两抢一盗和涉黑”专项行动,“五五”普法工作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扎实开展。

  不断深化党务、政务和厂务、村务公开,拓宽公开、公示的范围和领域,依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府法制工作得到加强,依法治县进程加快,先后获得全省平安先进县、平安铁道先进县等称号或荣誉。强化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全县已创建各级文明单位170个,其中:省级6个;州级(含标兵)55个;县级109个。军警民共建19对,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工作先进镇1个,省级文明示范镇1个,州级文明示范乡3个。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保持连续、适时调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根据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省州委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总量翻一番”后发追赶的发展指向;2009年以来,提出了“乘势而进,双提双增”的发展举措,突出了“强投资、调结构、惠民生、抓创新”等重点工作,更加注重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布局,更加注重增大总量、提升质量,更加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这些措施的提出,贯彻了上级要求,立足了冕宁实际,借鉴了外地经验,适应了形势发展;这些措施的推进,提振了发展信心,提供了发展指向,提速了发展进程,提升了发展水平。这些成果将为“十二五”以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重要发展理念和政策基础,将指引全县各族人民在全州新一轮竞争中奋力攻坚,优势先发,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冕宁。

  五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在内外环境并不宽松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委一系列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

  第二节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

  未来五至十年,预计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加速、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社会结构显著转型等趋势,世界贸易和投资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下降,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低速增长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将成为国家今后较长时期宏观政策取向。“十二五”期间,我县将进入经济大发展、结构大调整、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财富大积累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契机,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一、面临四大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继续加深。

  未来五年全球处于世界金融危机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各个国家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国际资本流动、产业流动、技术流动的趋势越来越复杂多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为我州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冕宁作为自贸区上的一个重要的节点,矿产、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极为丰富,为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国内经济继续向好。

  国内经济总体发展将处于经济增长方式重大转变时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深刻调整,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及绿色增长成为关注热点问题,我国经济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将有力加快我县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资,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和服务体系,从而大大地改善物流服务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载能产业向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步伐呈加快趋势,全县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日益明显。同时,区域增长点的西移将使我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开发,使经济形成加速增长的态势。

  (三)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

  国家陆续出台各项政策,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力度加大,四川省和凉山州已经出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这对我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全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依靠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发展等都将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省上给予凉山继续支持。

  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为凉山出台了“一个意见”(完善和实施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两个规划”(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和凉山彝区综合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未来五年间,四川将继续把攀西地区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五大经济区之一加快开发步伐,这些都为我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提升了冕宁的发展定位,而且蕴含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凉山-攀枝花将突破行政区域概念,从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城市体系塑造、市场和文化同构等方面,形成区域合作的聚合效应,最终建成四川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而冕宁作为成凉、凉攀合作区域上的一个节点,革命老区县,这为我们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

  二、面临四大挑战

  未来五年我县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一)结构调整压力。

  我县经济发展总量较小,整体质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优,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支柱产业不足,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要求日趋紧迫。

  (二)绿色增长压力。

  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消耗的特征明显,绿色GDP比值偏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定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将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这对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州域竞争压力。

  目前,凉山州域、县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周边盐源、德昌等县市强劲的发展势头,给我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由于发展起点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金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受到很大的外部制约,而且本县财力较弱,在项目建设方面财政配套资金面临巨大压力,建设活力冕宁,争当大西昌经济圈排头兵任重道远。

  (四)社会稳定压力。

  目前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2.6∶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进入“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均GDP将超过2000美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住房、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时难于克服。改革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增大。

  三、具备四大优势

  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冕宁更好更快更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具备不可多得的发展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世界“低碳经济”革命和冕宁资源禀赋优势给我县带来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冕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的组成部分,是安宁河源头和雅砻江水系上游地区,稀土整合完成后,生态环境质量将好于全州安宁河下游。为此,冕宁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同时,冕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多样性物种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原生态自然山水景观资源、汉彝藏回世居民族传统民俗资源等特色鲜明,优势集中,这些都为冕宁今后在绿色经济时代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数十年雄厚发展积淀。

  冕宁是位居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县,居民收入水平、技术提升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事业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和成都等内地有很大差距,但是也有可以研究分析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道路寻求最短的发展路径、便于吸引先行者资本和技术的移入、便于用较低廉的成本生产出具有价格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吸引必须在清洁生态环境下生产的绿色产业项目等后发优势。加之县域经济发展积淀和“十一五”期间打牢的基础形成的放大效应造就了冕宁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近三年来,我们在全力整合稀土资源、稳步推进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建设软硬环境承载能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中积累了复杂环境下恢复经济、提升发展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成功做法。这些都为冕宁发挥后发优势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三)成凉攀合作多赢优势。

  成都-凉山-攀枝花三地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冕宁可以借助成都、攀枝花的理念、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市场等,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水能、矿产、农业、文化、旅游及太阳能、风能、土地等自然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安宁河谷率先综合开发。

  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进而推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凉山”,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全省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大西昌经济圈,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冕宁在加大自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同时,也承担着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的重大使命,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全县人民有信心,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在《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总体实施规划》和十个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建设好“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进而推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冕宁。

  综观全局,未来五年我们具备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政治保障,把握得好,就可以继续走在全州经济发展前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全县上下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准确判断总体发展特征,进一步把握中长期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增强追赶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既加快经济发展,也强化普惠民生;既重视物质富裕,也关注精神丰富;既改善自然生态,也优化社会环境,在全州新一轮竞争中优势先发,奋力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冕宁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围绕建设红色冕宁、活力冕宁、秀美冕宁、和谐冕宁四个目标,突出工业强县、农业固县、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和谐稳县五条特色发展路径,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把冕宁建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稀土高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卫星发射和红色生态旅游基地、四川重要的水电能源产业基地、攀西地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攀西地区最大的建材产业基地、攀西地区重要的物流运输基地六大基地(简称“456”全域冕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安宁河谷区域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抓住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我县西部开发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我县第一要务,加快培育百亿、千亿元产业,着力提升红色冕宁作为彝海结盟名县、航天基地名县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引导人口相对集中,促进产业适度集聚,强化主体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开发格局。着力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障碍,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转变方式持续发展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再使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四、坚持项目推进带动发展

  建立项目生成和落地、建成等工作长效机制,抓好项目策划、落地和服务,突出开发建设科技型、成长型、带动型、税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注重后劲项目的征集、储备与开发,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持续健康增长,以项目带动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五、坚持创新创造长久发展

  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项目创新、技术创新,以创新促提高、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冕宁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全县经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七、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

  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到重要位置,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我县建设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加快建设、集聚资金、积累财富,从而才能够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和谐冕宁建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未来十年奋斗目标:通过“十二五”五年提速,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安宁河谷地区非聚居乡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 “十三五”末期实现“四大跨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建成红色冕宁、活力冕宁、秀美冕宁、和谐冕宁。

  一、阶段任务

  今后10年分为“十二五”提速期和“十三五”跨越期。三阶段任务是:

  第一阶段:加快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2012年)。

  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南方稀土高新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漫水湾-泸沽-复兴-县城“工业走廊”初步形成,稀土、电能电冶、建材、黑色有色、农特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初见成效,初步建成建材产业基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建设村、西河村、茶药村等10个现代田园示范村;实施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以及河边河、孙水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堤防工程,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六大农业增收工程”效益初步显现。打造红色旅游圣地,争创灵山5A景区,积极推进灵山景区综合开发,配套完善彝海景区功能设施,彰显浓郁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新台阶。加快县城东南新区开发建设步伐,打通县城绕城路等干线公路,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体育馆等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县城红色生态休闲景观,提升县城风貌和城市整体品位;加快泸沽城市建设步伐,建设攀西地区重要的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和西昌大经济圈的安居休闲宜居地,泸沽新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到2012年,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变,城乡基本实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城镇化率34.4%。

  第二阶段:跨越发展,基本小康(2013年—2015年)。

  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加快,建成中国南方稀土高新产业园区,建成年产80万吨陶瓷、年产50万平方米花岗石、年产60万吨滑石的现代建材产业园区;实施20万千瓦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和拟装机10万千瓦风能发电项目,锦屏二级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工业富县目标凸显。加快樟木河、孙水河、沙坝河、南河等堤防和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建设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优质稻、油料、烤烟、蚕桑、马铃薯、林果、养殖等产业核心示范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高山、二半山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冕宁旅游品牌,建成灵山5A风景名胜区,建设国家绿化模范县和省级文明卫生县,建成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的红色生态和中国卫星发射旅游基地。推进部分老城区改造,县城新区开发目标基本完成,配套完善新老城区市政设施,建成安宁河源头独具魅力的红色生态田园城市;基本建成泸沽物流集散中心,房地产开发提速,把泸沽镇建成西昌经济圈的“前庭花园”。改造升级乾冕路,建成县城绕城路,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完善京昆高速和108国道两大主通道公共服务设施。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5亿元,年均增长15.7%;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0亿元,城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上,城镇化率37.8%,安宁河谷非聚居乡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第三阶段:全面小康,共享文明(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以现代新型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商贸物流、金融和旅游度假避暑休闲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六大产业基地全面建成,全面实现“四大跨越”,冕宁成为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红色生态田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城镇化率在44.37%以上,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十二五”具体目标

  (一)经济增长。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一百亿元,年均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43%以上,年均增长23.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50亿元(包括成昆铁路复线及锦屏电站),年均增长15.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年均增长18.3%。

  (二)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9:55:26,全县人均GDP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3%,达到7亿元以上。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以上;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0%以上。

  (三)生态文明。

  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9平方公里;固体废物(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绩。

  (四)社会发展。

  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到37%以上,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民生改善。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万元,年均递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0.8万元,年均增长1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包括个体工商户)达到0.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乡(镇)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9%以上。

  表2   冕宁县“十二五”发展目标规划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二五”规划

2015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5

15.70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19.5

9.65

第二产业

亿元

58

19.70

工业

亿元

47

28.00

建筑业

亿元

11

1.88

第三产业

亿元

27.5

13.30

人均GDP

29248

15

民营经济增加值

亿元

66.00

17.00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亿元

10.00

19.6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7.20

21.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6.00

0.4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5.00

18.30

城镇化率

%

37.80

3.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收入

24700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

8500

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45.00

23.70

粮食产量

万吨

16.40

0.28

年平均常住人口

万人

35.90

0.58

年末总人口

万人

40.14

1.70

人口自然增长率

7.00

  

  第四节  发展路径

  未来五年,全县跨越式发展路径是:突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城镇建设三个重点,着力“三化”联动,统筹发展,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即一手抓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跨越发展,一手抓以扶贫攻坚为重点的“两江”流域加快发展。

  一、优势优先,加快推进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建设

  (一)安宁河谷区域竞先发展,在全县率先建成全面小康。

  统筹兼顾、梯度推进、增强发展牵引。用两个五年规划时间,努力把安宁河谷建设成为凉山北向大通道交通枢纽及重要经济走廊、攀西地区旅游度假避暑休闲胜地和全县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区、新型工业化的集中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和谐稳定的模范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1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基本框架形成。到2020年全县建成全面小康。

  (二)承接大西昌经济圈辐射,倾力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发展轴。

  州委、州政府将在未来十年着力打造“以西昌为核心,北至冕宁、南到德昌的半小时核心经济圈”,把西昌作为攀西城市群核心来建设,作为大西昌经济圈的发动机来打造,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成为凉山工业经济的发动机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为此,冕宁要不断改善交通环境,培育自身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金融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促进人、财、物、信息流通,主动承接西昌牵引辐射。

  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推进优势企业、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制造加工型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联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崛起持续增长,用十年时间,联动西昌--德昌,建成安宁河谷南北经济走廊。要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绿色园艺业、文化旅游产业、沿安宁河和安宁河支流的通道经济和增长极经济,在县域内率先发展。

  (三)推动构建攀西城镇体系,提升冕宁综合发展实力。

  在放大西昌经济圈的牵引辐射作用的同时,州委、州政府还将在未来十年加快建设以会理、会东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形成沿交通枢纽为走向,优势互补、产业链接的工业产业区、特色农业产业带、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产业聚集地,最终以冕宁、德昌、宁南等县城为骨干支撑,形成攀西点轴化城镇体系。

  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要集约发展有特色风情、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形成城镇链间的补充与支撑,带动相邻区域经济发展。要探索城镇近郊乡建街道和村改社区、村社撤并的区划调整办法,引导和支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并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经济。

  顺应城市集群发展潮流,配合建成成昆铁路复线和其他干线公路,密切安宁河谷发展轴线乡镇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发挥同城效应,积极探索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路子,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协调发展,最终把冕宁建成为安宁河谷人口集中环境优美的宜居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在2020年实现撤县建市全面小康。

  二、因地制宜,统筹“二江”流域15个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江”流域15个乡和安宁河谷23个乡镇充满发展机遇和活力,发展前景很好。要把扶贫攻坚和加快革命老区建设作为实现全县全面小康目标的政治工程,加快15个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进步,从而形成全域冕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激活内力,发展“二江”流域特色经济。

  “二江”流域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创新思路、锐意进取,推动区域经济驶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要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农田整理和土地整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林建设、流域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流域各种等级公路建设,解决对内通达问题。统筹规划集中建设流域重点乡村供排水、农村电网改造、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以流域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统筹乡村产业布局,做好重点乡村庄规划,突出田园山水、地域和民族特色,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上马特色项目。龙头带动建设基地,壮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流域经济发展水平。

  要把发展落实在规划上,落实在项目上,抓紧创造一批项目的开工条件,抓早开工项目,重点抓好水电、矿冶、绿色、旅游四大产业集群和通道经济建设。

  (二)坚持四个统筹,着力扶贫攻坚。

  推动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外开放与全域冕宁的四个统筹,把扶贫攻坚作为实现全县全面小康目标的政治工程,坚持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筹扶贫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深入实施统筹型捆绑式扶贫,以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新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为重点,坚持从条件和基地设施最差、最贫穷的地方帮起,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

  贫困乡村要坚持在争中干、干中争,打好民族牌,着力用好政策、全力争取资金,抓好定点、专项、行业、社会帮扶工作,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优先抓好教育和交通等基础工作,狠抓教育扶贫,把青年人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切实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

  (三)开发开放发展,实现后来居上。

  “二江”流域要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外引内联,主动融入县域经济,主动加强与安宁河谷及周边县市的经济协作,主动健全县内外、区域内外利益均衡分配协调机制,整合资源、融合产业、招才引智,做好“经济快速融入、文化互相补充、生态提供保障、和谐共建共享”四篇文章,实现各种优势得以最大程度的激活,各项优势产业互动共赢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大格局。

  第五节  区域布局

  一、战略布局

  我县“456”全域冕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中长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系统提出了今后五年推进跨越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抓手和目标,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水平的路径图。“打造一轴提升五极,构建三圈发展三带”是实施“456”发展战略,推进全域冕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一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贯通安宁河全流域的G108线为安宁河谷建设发展的经济动脉线,将安宁河谷所在6个建制镇由南到北串联为一级发展轴线。

  五极:指由北到南跨越安宁河轴线分布在轴线两边安宁河主要支流区域的惠安—回坪—回龙—哈哈—森荣、林里—后山—石龙—宏模、铁厂—先锋—河边—河里、漫水湾—沙坝—泽远、拖乌—彝海—曹古这四条沟通平坝地区与高山和二半山地区的城厢-惠安-大桥区域统筹二级发展轴线和物流轴线,这五条轴线上分布着17个乡,称为五条增长极。

  三圈:按照生产力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把全县划分为核心、带动和辐射圈层(即安宁河谷城厢、泸沽、漫水湾、沙坝、复兴、大桥六个建制镇为核心圈,上述五极所在的河谷其他17个乡为带动圈,雅砻江流域14个乡和楠桠河流域冶勒乡共同为辐射圈)。

  三带:依托京昆高速公路和108国道线、成昆铁路客货运线、乾(宁)冕(宁)公路线、锦屏电站对外公路线四条经济动脉线,打造北部泸宁拖乌冶勒片区红色生态旅游、水电、蚕桑畜牧干果经济带,中部城关巨龙片区稀土电冶、宗教文化旅游、烤烟粮油水果经济带,南部泸沽漫水湾里庄片区建材黑色有色水电、航天旅游、园艺商贸物流经济带。

  二、空间布局

  按照城镇体系塑造原则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需求,区分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承载能力,对我县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布局,从而确定不同经济发展带的建设目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着眼,把全县划分为核心、带动和辐射三个圈层,从而对应确定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核心圈层为优化开发区域。

  在核心圈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灾害风险小,人口聚集度高,经济发展快,建设用地能满足需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代价较小,适宜在安宁河谷建设城镇并较大规模集聚人口。核心圈层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品制造等现代工业和城市商贸住宅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适度发展农业,从而实现率先发展。

  (二)带动圈层为重点开发区域。

  带动圈要承接核心圈的对外辐射,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中配置,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集约布局,加快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实现竞先发展的农村现代化目标。带动圈层内主要以工业、旅游业、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业销售为主。其中:北部以微小水电、旅游业(依托彝海、宁源湖、冶勒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畜牧养殖为主,中部主要以旅游(灵山寺、红军长征纪念馆)、现代物流、中小型水电开发、稀土工业和电冶工业(依托稀土工业园区、回坪惠安电冶基地)、水果和农副产品加工(利源养殖及火腿、大米等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南部主要以现代物流、黑争有色电冶、建材、航天旅游等为主。带动圈层建设的重点是:河谷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工业和农业,适度发展矿山采掘业;二半山以上区域要保护和修复生态,限制矿山开采,限制兴办资源类加工企业。

  (三)辐射圈层为限制开发区域。

  冕宁地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生态产品生产力,为了使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支持政策更集中地用到这类区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确定“二江”流域15个乡为辐射圈。辐射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灾害风险较大,“二江”流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条件,要实现争先发展,需要在限定开发规模和开发区域前提下适度进行矿山采掘、适度发展水电和农特产品深加工、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在控制居住规模前提下可适度在原地建设现代乡村、适度集聚人口,建设特定的农业种植养殖基地。

  三、建设三条经济发展带

  要建成六大基地,必须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三条经济带,实现城乡经济相融、三次产业互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北部泸宁拖乌冶勒片区红色生态旅游、水电、蚕桑畜牧干果经济带。

  该区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 以发展彝海-宁源湖红色生态旅游、拖乌冶勒自然风光旅游、冶勒大熊猫自然生态旅游、孟获古迹和彝族特色文化、和爱藏族文化旅游为主。为此要大力开发彝海红色文化、宁源湖和冶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用“二江”大峡谷和区域二半山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以肉用畜为主的畜牧业,努力发展以花椒、麻疯树、核桃为主的干果林业。

  发展特色绿色农业和畜牧业,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内平坝地带适度种植荞麦, 改良马铃薯和元根品种, 推广地膜玉米, 加大种草力度, 规模发展养殖业;冶勒高寒地带养殖牦牛,形成无公害肉用羊基地。

  要大力开发雅砻江、楠桠河丰富的水能资源,实施冶勒石灰窑电站、牛场沟电站、太阳沟电站,力争上马泸宁青沙电站等重大电源工程,进一步有序发展水电产业;在拖乌示范发展风电项目;全面完善泸宁、冶勒地区电网和交通网络、通讯网络建设,改善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二)中部城关巨龙片区稀土电冶、宗教文化旅游、烤烟粮油水果经济带。

  该区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区域内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平坝居多,保灌面积大,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素有“安宁河粮仓”之美誉。工业方面:要完善稀土工业园区B区设施建设,四川江铜稀土综合开发利用、万凯丰10亿安时动力电池、茂源稀土科技抛光发光材料和其他10个左右的入园项目建成投产,把园区建成中国重要的稀土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河东电站和三合电站,加快大桥水库右干渠配套电站建设,建成220千伏输电工程、拖乌(大桥)到县城110千伏输电工程、稀土工业园区A区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其他五条35千伏输电网络,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优化回坪一城厢-惠安电冶工业走廊建设, 提升高载能冶金产业发展水平。要承接产业转移,由南向北架通缅-中天然气管道,发展陶瓷工业和其他新兴燃气工业,改善县城、复兴等河谷建制镇居民用能结构。

  农业方面:要开工建设大桥水库右干渠,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和烤烟生产,优质水果基地和国家优质烤烟基地。发展优质稻、优质蔬菜、反季节优质苹梨、优质桃和樱桃,建成优质稻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区内各乡镇为烤烟生产的最适宜区,应稳定建设6-1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产烟保持在20-25万担,同时发展圈养生猪、肉用羊,形成无公害生猪基地。城镇建设方面:要建设经营好县城、复兴镇和森荣、石龙、宏模等中心乡,搞好建设、茶药、横路、石古、牦牛、复兴等1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商贸旅游方面:依托灵山宗教文化资源全面建设灵山5A旅游景区,加快中心乡商贸、科教、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状况和人居环境, 发挥物流聚散地功能。

  (三)南部泸沽漫水湾里庄片区建材黑色有色水电、航天旅游、园艺商贸物流经济带。

  该区域在“十二五”期间,由于锦屏一二级电站陆续发电,我县税收快速增加;石龙、沙坝等区域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引入缅甸天然气使得陶瓷工业成为我县又一新兴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机遇,依托漫水湾至联合专用公路,及时在牦牛山—锦屏山区域实施20万千瓦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水电和陶瓷产业的快速崛起,该区域将成为“十二五”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因此,要重点发展铁矿锡矿采掘选矿,优化完善泸沽北部工业集中区建设,搞好滑石、花岗石和汉白玉深加工,大力发展陶瓷工业,建成攀西地区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继续抓好泸沽、漫水湾、沙坝小城镇建设,依托锦屏电站建设,加大联合、里庄、棉沙等中心乡集镇建设,改善里庄片区基础设施,合理调度电力,解决泸沽、漫水湾部分地方存在的供水问题,有序发展高载能工业,形成雅砻江水电产业基地。

  大力开发雅砻江水电王国、沙坝卫星发射基地高科技旅游,扩大泸沽、漫水湾人流物流聚散区功能,建成泸沽综合商贸物流中心,提升泸沽物业开发水平。漫水湾、河边和先锋发展特色优质反季节水果,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建成大西昌经济圈的“前庭花园”。巩固发展沙坝片区、雅砻江沿线蚕桑产业,力争优质蚕茧产量达到3万担左右,形成优质蚕茧基地;利用独特的光热资源,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及酿酒葡萄产业;二半山区发展大蒜、花椒、核桃、干果和适度养殖业。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全县要突出特色、集聚优势、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要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功能,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冕宁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全面提升,主要经济指标继续稳居全州前列。

  第一节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规模效益,延伸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全力发展新型工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升原材料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百亿级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形成稀土、电能电冶、建材、黑色有色、农特产品加工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到2015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销售收入80亿元、利润5.6亿元。加大主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实现资源的长效接续开发,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表3  冕宁县“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规划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期间

“十二五”规划

2010年实际完成数

年均增长

2015年规划数

年均增长

县域工业总产值

亿元

36

17.70

80.00

17.3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58

25.10

45.00

23.70

销售收入

亿元

29.8

29.80

80.00

21.80

利润

亿元

2

12.00

5.60

22.90

铁矿石原矿

万吨

95.4

14.50

100

 

稀土精矿(REO70%)

万吨

4

 

5

4.58

县域水电企业发电量

亿度

29.22

29.60

40.00

6.48

水泥

万吨

88.1

41.90

180.00

15.40

铁合金

万吨

3.5

17.70

9.00

20.80

  

  (一)稀土产业。

  以稀土工业园区为载体(分为A、B两个区,A区为牦牛坪稀土及伴生矿采选区;B区为复兴镇、石龙乡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园区),依托四川江铜等龙头企业,有序开发稀土资源,实现从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开发基地转变,建设集“采、选、冶、加、研”为一体的冕宁现代稀土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走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未来重点打造5大产业链:一是以稀土磁性材料及各种电机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二是以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及其元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三是以稀土催化、抛光、功能陶瓷等新材料及稀土在化工、建材领域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链;四是稀土金属合金产业链;五是以稀土储氢材料及各种动力电池、电动车等应用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全县稀土产业增加值25亿元,利税10亿元。2020年增加值70亿元以上,利税32亿元。

  (二)能源产业。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以雅砻江干流特大型水电站建设为龙头,以安宁河、孙水河、冶勒河三大流域中小流域水电站梯级开发和配套电网建设为基础,启动并网光伏发电站、拖乌金林风电项目,有序推进能源开发。2015年全县电力总装机达546万千瓦(包括锦屏二级电站),实现电力增加值8亿元(不包括锦屏二级电站、下同),利税3亿元。2020年实现电力增加值24亿元,利税8亿元。

  (三)建材产业。

  改善建材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后山--泸沽建材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建成嘉华锦屏100万吨特种水泥生产线,年产各类水泥200万吨,产值6.6亿元,利税1.5亿元,带动其他产业增收0.5亿元。抓好滑石粉、花岗石、大理石板材以及石灰石、高岭土的开发。2015年前建设陶瓷生产线6条,生产陶瓷产品80万吨。2015年全县建材行业增加值6亿元,利税2.4亿元。2020增加值7亿元,利税2.6亿元。

  (四)黑色有色产业。

  加快铁厂-泸沽-漫水湾黑色和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建设,以四川锦宁矿业为龙头,在2012年前投资2亿元,建成30万吨/年商品铁矿和黑林子80万吨/年商品锡矿项目,实现增加值2.5亿元,利税0.8亿元,带动其他产业增收1亿元,利税0.2亿元。2020年黑色和有色金属产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利税2.2亿元。

  (五)农特产品加工业。

  充分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重点抓好优质稻、火腿、马铃薯、特色林果、中草成药和牧业产品加工产业(产品),积极扩大缫丝、酿酒等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优质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果蔬加工、植物药物提取、葡萄酿酒等六大加工体系,建成全县特优绿色农牧产品加工基地,建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2015年增加值1亿元,利税0.4亿元。2020年增加值3亿元,利税1亿元。

  (六)支持自主创新,发展新型产业,培育企业集团。

  我县工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几近空白。要以我县稀土、建材、新能源产业为依托,加强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转移企业,积极发展新一代动力电池、稀土高新材料和元器件、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站、风能电站及其零部件和成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工业经济由原材料供应基地向特色优势资源精深加工制造基地转变,培育做大“冕宁制造”品牌,提高我县工业核心竞争力和五大支柱产业的放大效益。

  支持现有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产业配套和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和合作者,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出四川江铜、嘉华锦屏、冕宁万凯丰、茂源稀土、冕宁矿业、冕宁道隧集团等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业资源优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继续做好强基础、建基地、扶龙头、抓市场、创品牌工作,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表4  冕宁县大农业“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规划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期间

“十二五”规划

“十三五”远景

2010年实际完成数

年均增长

2015年规划数

年均增长

2020年远景规划数

年均增长

第一产业

亿元

12.32

13.60

19.5

9.65

30

8.90

农民人均纯收入

5208

12.20

8500

11

15000

12

粮食产量

万吨

16.1733

3.18

16.40

0.28

17

0.28

烤烟

万担

14.7

2.94

25

11.2

30

4

蚕茧

万担

2.2

8.24

3.00

6.40

4

6.40

肉类

万吨

4.69

3.66

6.13

5.54

8

5.54

水果

万吨

2.8

7.72

3.35

3.66

4

3.66

马铃薯

万吨

16.5

18.00

20

3.94

22

4

对外输出劳务

万人次

5.5

22.40

6.00

1.76

6.00

1.76

  

  (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农机机械化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地、农产品认证,建立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着力抓好农业六大增收工程和劳务工程(即6+1工程)。

  1、优质粮食增效增收工程。

  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县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重点以沙坝、先锋、河边、宏模、回坪、城厢等安宁河沿线粮食主产区乡镇为主,建设10万亩绿色优质稻生产基地,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40万吨以上。

  2、畜牧产业富民增收工程。

  建设优质肉用型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年出栏生猪50万头、出栏优质肉羊25万只、优质肉牛3万头,年加工肉制品3万吨;在复兴镇建设村投资500万元建成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确保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年递增1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烤烟增收工程。

  以回龙、回坪等骨干乡镇为主体,在安宁河中部城关巨龙片区,大力实施优质烤烟项目,努力提高种植水平和烟叶生产质量,建设30万担以上的国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4、蚕业增收工程。

  立足“巩固老区,发展新区”,以沙坝镇及泸宁、里庄片区为主,规划建设4万担国家优质茧生产基地,到2015年力争产茧3万担。

  5、马铃薯增收工程。

  以拖乌为中心的北部经济带和森荣乡为龙头,建成15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生产鲜马铃薯20万吨;引进和培育骨干加工企业,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和方便食品,提高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6、特色农产品增收工程。

  重点围绕特色果蔬基地建设,做到“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强企业”。在果蔬方面,建设5万亩优质无公害水果基地,其中早熟梨基地1万亩、晚熟桃基地1万亩、中华樱桃基地1万亩,打造“十里樱桃长廊”;抓住雅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机遇,瞄准成都市场,建设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8万亩,生产时令蔬菜40万吨,其中设施大棚蔬菜1万亩。在干果方面,发展以核桃产业为重点的干果产业,集中连片在城关、拖乌、泸宁、里庄等二半山区建设本地优质核桃基地10万亩,建设“大红袍”花椒基地2万亩,形成医药工业原料林红豆杉基地3万亩,云南松采脂基地13万亩、速生丰产林1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麻疯树3万亩。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争取利用3-5年时间,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培育出2-3个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建设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和集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全方位提高农产品增值水平。

  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森林观光和农业休闲“农家乐”项目。到2015年建成生态特色观光风情村10个、经营户300户以上,实现收入450万元。森林生态旅游人数达到5-1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50-100万元。特色休闲“农家乐”达到200个,收入6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比重和发展水平。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5亿元,年均增长13.3%。

  (一)加快旅游开发,打造红色冕宁。

  冕宁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谱写了“彝海结盟”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要实施文化资源聚合型战略和精品旅游发展战略,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加大对民间艺术资源、革命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航天高科技文化的开发,弘扬民族文化和红军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挖掘保护民间艺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做强做大红色文化产业,努力把冕宁建设成为城乡居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红色文化大县。

  打造“红色冕宁、生态冕宁、人文冕宁、宜居冕宁”四大品牌,着力提升“遥看卫星升空、聆听结盟故事、感悟灵山秀美、领略锦电风采”的旅游文化品牌;搞好灵山后山景区和前山综合开发,进一步开发航天科技旅游、彝海旅游、安宁湖旅游、锦屏大峡谷等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档次和规模,形成州外游客到凉山必到冕宁的势头,把冕宁发展成为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的红色旅游休闲避署胜地,做大、做精、做强旅游产业,力争五年中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以旅游发展为龙头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高起点、大投入的深度开发基础上,继续包装好县内各旅游景点,到2015年,初步建成灵山宗教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沙坝卫星基地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和县城红色旅游景区--冶勒自然保护区—雅砻江大峡谷景区旅游大环线,从而形成一条旅游主干线和五条旅游支线,把冕宁旅游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和攀西阳光旅游环线。

  突出自然生态特色,重点发展冬季阳光之旅、夏季避暑之旅、生态观光之旅,规划修建具有地方特色民居旅馆,提升宾馆档次,提高接待能力。突出民族风情特色,广泛收集、整理和宣传冕宁民歌、民谣、民俗风情、民间美食文化,发展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包装各类土特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品系列。突出高科技特色,重点发展卫星基地旅游和水电基地旅游,完成雅砻江大狭谷旅游规划,启动雅砻江“电力王国”旅游设施建设,融入川滇旅游大环线。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物流的功能和结构逐步升级,增强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促进交通物流迅速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完成泸沽综合贸易中心改扩建,启动泸沽仓储物流商贸综合体建设项目,把泸沽建成区域性综合商贸物流园区,辐射漫水湾、复兴和城厢镇,形成多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综合应用先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机器设备,在建材、农副产品等方面,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完善物流市场管理规范,健全物流业相关标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入,促进我县物流融入全省全国市场。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一步完善落实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加快社区、集镇商贸中心和专业特色街建设,发展人性化消费服务。培育提升各类市场,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地区延伸。

  加快民生性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着力提高住宿、餐饮、娱乐、家政等民生性服务业水平,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创新社区服务形式,鼓励发展设施维修、病老护理、社区卫生、文化娱乐等社区服务。

  (三)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和市场监管,合理引导住房需求。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需求,以居民住宅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建设小东河商业步行街第二期工程,完成泸沽镇新区休闲商业广场、步行街、商业区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四)发展金融保险业。

  稳步推进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推行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综合类金融服务,规范发展保险、信托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信用担保公司在我县增设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将业务延伸到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和重要民生项目。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五)发展文化传媒业。

  积极扶持旅游文化、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品创作交易等特色文化传媒服务业。着力发展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经纪等新兴文化传媒服务业。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做强做大红色文化产业,努力把冕宁建设成为城乡居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红色文化大县。

  (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第二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民生就是内需,就是消费,有效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发展。要围绕增强各族人民的尊严和提高幸福生活质量,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县三大圈层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塑造城市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和打造紧凑型城镇、开敞型社区的要求,坚持中等发达县级市标准,加强县域城镇间功能联系,构建由一级核心镇(2个)、二级中心乡镇(8个)、三级中心乡(28个)组成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全县城镇人口、交通、土地、产业、公共服务的生态承载能力,强化城镇产业支撑,繁荣房地产、商贸物流、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建成攀西城市体系群的副中心城市,在2020年实现撤县建市目标。

  (一)县城城市建设。

  突出县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发挥其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按照“做大规模、完善功能”的思路,推进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做大县城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产业功能,把县城建成红色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城市。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5万人,城市建成区7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

  (二)小城镇建设。

  依托稀土、建材、黑色有色工业园区建设,共同打造融入大西昌经济圈,并与喜德、九龙、石棉有机融合的副中心城镇,使泸沽、漫水湾、彝海、里庄等镇、乡成为冕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第二个增长极。一是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城厢镇、泸沽镇2个核心镇,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使两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业功能得到强化,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大气、秀气、灵气的现代田园城镇特色,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二是要搞好漫水湾、复兴、大桥、沙坝商贸、旅游、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努力提升城镇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升格彝海、回龙、里庄、棉沙、联合、锦屏等乡为建制镇。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城镇区位、资源特点、功能定位和自然历史条件出发,大力发展种子、农资、农机、防疫等农业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市场和知名的专业市场,做到服务农村、繁荣城镇。

  (三)中心乡建设。

  强化除上述10个乡镇以外中心乡的产业支撑,推进中心乡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注重把发展小城镇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和服务组织向中心乡集中,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

  二、配套完善市政设施,推进城乡风貌塑造

  (一)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按照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和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快建设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满足城市空间扩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加快公共停车场、自来水厂、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以及居民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重点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快城市景观建设,注重城镇和村庄的环境协调,丰富城镇发展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搞好市政园林绿化工程,提高村镇公共绿地面积,美化城镇环境。

  (二)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城乡风貌打造和城镇维护管理。

  注重与城镇开发相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治理污染相结合,抓好城乡风貌打造,巩固城乡环境治理成果,继续加大“六乱”治理,增添清洁卫生设施,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场)等治污设施规划建设,健全经费保障、奖惩激励、监督管理等长效工作机制。

  逐步在县城、泸沽、漫水湾分别建设滨河公园、商贸广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其他娱乐中心,在复兴、沙坝等镇和森荣、彝海、联合等中心乡打造休闲广场、购物中心等现代城镇标志性工程,更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要加强城镇化管理,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县城和其他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加大城乡公交体系建设,增加公交车辆和乡镇运营路线,方便群众交通出行需求。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宜居城市、优美城镇、美丽乡村”,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县域全覆盖”目标,切实抓好小城镇和新村规划建设,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强化政策激励,突出项目资金整合,增加各级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资,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全方位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培育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提高生活品位;多途径培育主导产业,,面向市场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一村一品”、“一乡一色”特色产业发展;多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加快道路交通、农村水利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广电通信、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继续改造农村危房。突出地域特色、民族风格,集中连片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以新农村百村示范工作为抓手,整村连片推进20个村,加快30户以上聚居的自然村落民居打造进程。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城镇管理体制;优化城镇、集镇和村庄规划布局,坚持新农村建设与集镇建设相结合,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坚持职业教育与劳务开发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强化务工指导,加强劳务培训体系、劳务输出体系、维权救助体系、劳务开发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流转,促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十二五”期间年均对外输出劳务6万人。

  (三)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脱贫增收、人口素质提高”三大重点,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着力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5.34万贫困人口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整村推进60个贫困村建设,异地扶贫搬迁844户。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马一批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的房、水、电、路、土项目和一批社会事业项目:一是实施新村扶贫工程,大力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二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三是实施以工代赈建设工程。加快木板房、茅草房和石板房改造3578户进度,集中资金、加大力度,到2015年前结束所有农村群众居住危房的历史。

  (四)努力提高农村社会建设水平。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把年纪轻、文化高、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能组织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充实进村干部队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大力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严格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议事、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和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让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村民参与管理、支持建设和维护稳定的积极性。

  四、构筑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做牢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城乡的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重点建设交通、水利、城市设施,形成通达全国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备的水利设施体系、先进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统一安全的城乡电网和方便可靠的信息、物联网络。

  (一)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机遇,承接西昌青山现代国际空港的辐射,利用京昆高速、成昆客运带来的巨大便利。以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抓住雅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机遇,建好京昆高速冕宁灵山景区高水平生活服务区等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加快推进“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打通县际间、城镇间和乡村间的断头路,大力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全面提高运输能力,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到成都2.5小时(高速铁路)到西昌1小时(高速公路)快速畅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新农村示范村道路实现全硬化,乡乡通公路和实现38个乡(镇)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提高到70%。通村公路修建41条,329.6公里,使通村率达到100%,通村公路水泥(沥青)路面铺装率达到60%,实现通畅通达的公路网。

  (二)大力加强农业和水利设施建设。

  完善提升南河、安宁河、孙水河、沙坝河、河边河、樟木河等重要河段的堤防和护岸工程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增强城乡防洪能力,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县城区达到20年一遇。全面实施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大桥水库右干渠和漫水湾右干渠)工程,灌区以节水、高效、防污为目标,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末及渠系改造、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以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干旱带地区着重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兴建供水工程,继续实施高效节水补灌工程,适当增加水窖数量,完善集水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高效、节水保障能力。依托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大、中、小、微相结合,兴建一批蓄水、引水和移动式、固定式提水骨干水利工程。搞好预防监督,加快小流域治理,强化水土保持。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认真抓好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以提高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为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合理利用。

  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兑现力度,鼓励、引导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机具,提升现代农机装备能力。

  (三)推进清洁能源建设。

  1、有序发展水电产业。

  目前,我县可开发水能资源66.18万KW,规划在未来12年内开发40.74万KW;余下25.44万KW受规划和建设条件制约,待2020年后规划开发。到2015年我县地方水电装机规模达到6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2亿kw.h。

  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天然气。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县潜在天然气市场利用10亿立方米。要积极配合省州,引入缅甸天然气,建设标准化陶磁生产企业6户,年生产工业和民用生活陶磁80万吨以上。安宁河流域生活区和公共生活设施等用气,依照国家批准的引入方案实施。

  太阳能。未来十年中投资20亿元启动装机200兆瓦的大型并网发电站建设:到2015年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万KW,年利税2亿元。规划到2015年列入试点太阳能金屋顶项目200KW,年平均发电量37.2万kw·h。

  沼气。规划全县农村兴建20000口沼气池,配套完成改厨、改厕、改圈,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初步达到农民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风能。据初步监测,我县具备开发10万装机左右风电能力。要继续做好拖乌片区和金林乡风能监测工作,在国家和省州发改委直接指导下,积极协助编制风能开发规划,适时选择投资商开发风能资源。

  3、升级改造农村电网。

  预计2010—2015年全社会供电量和供电负荷分别以20.9%、20.5%的速度增长,规划未来五年升级改造电网:新建220kV变电站和线路,新建110kV巨龙工业园区等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241.5MVA;新建110kV线路3条56km。新建35kV棉沙湾等变电站8座,变电容量71.4 MVA;新建35kV线路9条207km。新增10kV变压器898台,容量71.83 MVA;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807km。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6672km,改造户表工程34988户。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电信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间,移动用户、固定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邮电通信业务总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5%、10%、20%、25%。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7%,充分利用冕宁信息平台开展宣传推介、项目招商、旅游促销, 使冕宁成为具有信息化活力的地区。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编制实施好近中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主要水源地保护力度,推进饮用水源地上游及周边村庄垃圾的集中处理,试点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强重要资源规划和保护,提高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投资41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55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天然林平均常年管护面积达450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达22.2万亩,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大于30%,森林覆盖率巩固在59%以上。

  (二)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倡导生态文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和机动车污染;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危险废物全部集中处理;推进稀土工业园和森荣、南河、回坪、惠安、泸沽、沙坝等工业小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排污许可动态管理系统,将COD的排放量控制在12000t/a以内。加快以低碳排放为重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考核制度,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完成省州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面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通过技术措施和市场导向,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三)加大节能减排、环保设施和环保工程建设。

  到2015年,建成县城、泸沽等地的污水处理厂2座、生活垃圾处理场4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所;城市空气达到功能区二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水质达标率超过6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矿区植被恢复、环境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的执法力度。实施牦牛坪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使其成为全州的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恢复示范区。开展南河稀土矿山、泸沽铁矿矿山“三废”治理和后山石灰石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第三节  加强社会建设

  全面实施“十二五”科技、教育、人才等专项规划,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着力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保障水平不高、防灾能力不强、社会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推进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共建共享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科普培训、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二五”科技三下乡活动受益2.7万人次,科普宣传受益5.4万人次,宣传率达到15%;建成科普活动室160个,活动室普及率达59.3%。加强全民健康科技教育,加快疾病防治、优生优育、公共卫生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实施5-10个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的重点攻关项目,在稀土应用、节能环保建材制造、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科技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依托稀土工业园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十二五”总投资1.7亿元进一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办学能力。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在复兴镇等有条件的乡镇新建1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县城新建一所初级中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实现所有初中毕业生进入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4500人,力争普职比达到5:5;进一步改善高中教育条件,力争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高中现代化教育进程,配置现代化教育所需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实施第二轮《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入学率达到或接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二五”末,预计全县有小学170所,小学在校学生达5万人左右,入学率达100%,教师人数为2250人,师生比例为1:22。预计有初中学校18所,在校学生达2万人,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20%。

  三、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区及村级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县、乡、村的合理配置,发展和巩固城乡“三级医疗防保网”,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二五”末卫生院覆盖率达100%,儿童预防接种率80%,平均寿命期望值79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3/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

  四、全面做好人口、体育、广电、档案、物价管理等各项工作

  新建锦屏、里庄、复兴、大桥计生服务站,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计生服务站覆盖率达100%。继续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人口达全县人口的40%以上,建设一批公益性、群众性体育设施,建成县体育中心,“十二五”末有运动场79个,田径场5个,篮球场70个,足球场4个;发展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新建多功能的广播电视大楼、安宁河沿岸乡(镇)数字广播电视、建成完善的直播系统、购新闻采访车、购数字广播采访机和相应的附属设备,总投资4540万元;“十二五”末,地面接收站2座,电视发射台10座,有线电视用户达4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组织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冕宁县“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社会建设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管理科学、有效服务的档案事业体系,推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提升气象信息对安全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主要目标,以进一步完善价格管理机制为主线,认真拓展价格成本监审工作,继续做好农产品、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成本调查,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农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促进我县价格监管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机制,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居(村)民自治,进一步增强社会自治功能,100%的社区实行直接选举,100%村居实现规范的村务公开。健全社区基层干部队伍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的文明素质,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新型城乡社区。

  六、加强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抓好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强 “农村带头人”的培养,启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评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逐年扩面,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加快实现“五保合一”的“金保工程”一体化进程。到“十二五”时期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包括个体工商户)达到0.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8万人,失业保险0.75万人,工伤保险0.3万人,生育保险0.2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覆盖全县农村适龄人口数的80 %以上;加快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新建泸宁、里庄、泸沽、巨龙、拖乌、沙坝敬老院,改扩建惠安、回龙敬老院。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发挥各级残疾人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残疾人自身的能动性,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事实,确保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使社会福利服务惠及社会公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增强人民体质和建设家园能力。

  七、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继续落实规范服务措施,抓好示范窗口形象建设,促进行业服务质量达标。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市改革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发挥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反映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切实抓好消防工作建制镇100%建立专职消防队,100%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立义务消防队,80%的行政村建立义务消防队,消防应急救援联动体系建设率100%,火灾报警和指挥通信系统建设责任区覆盖率100%,,有效遏制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重视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新建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军地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良好社会氛围。

  2、完善基层民主。

  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保障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有效运行。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三)推进法制建设,创建平安冕宁。

  认真贯彻实施《凉山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和《凉山州行政程序规定》,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制订实施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狠抓三大调解工作,实现社会持久稳定。

  (四)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和救灾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抢险救灾应急机制和疫病防控应急机制,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冕宁。搞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普查、监测预警和防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完善预警系统和快报系统。健全地震灾害防治体系,加快预防避让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扎实有效实施各种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建成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提高综合减灾救灾能力,构建自然灾害防治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把实现安全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责任,深入推动经济社会和安全生产协调发展,力争重特大事故起数五年下降20%。

  第四节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使改革创新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各条战线劳动者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一)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机构和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推进财政、金融、行政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深化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对外贸易。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优化投资创业环境,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探索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BOT、BT或TOT等新型融资方式吸收外资。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股市、债市)融资;积极承接境内外和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四高一重”项目(高新技术、高效益、高就业、高税收、重环保的项目),到2015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达到70亿元以上。

  依托稀土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坚持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壮大外贸出口主体和出口实力,转变外贸出口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根本改变依靠投资和消费发展县域经济的二元局面。

  (三)加强区域经济协作。

  充分依托我县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我县与成都、攀枝花、雅安和州内各县市的合作,重点要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人才技术、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双赢的局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部厅的经费、技术、物资支持,开展好与大专院校在技术支持和行业指导方面的加强合作;积极开展与大西昌经济圈成员和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本纲要是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规划,是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的行动准则。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今后五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至关重要;规划目标达成之时,就会展现出一幅科学发展的新图景,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条件下,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实施好冕宁中长期发展战略,做好今后五年各项工作,领头在县委,关键在班子,核心在干部,保障在作风。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责任明确、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县各级干部要不断解放思想,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要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各部门、各乡镇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改进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县、乡镇分级管理、部门分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施“十二五”规划责任制系统,为全面建设小康冕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树立“项目强县”、“项目兴业”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城乡结构、平衡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争取资金,抓好一批提升我县产业竞争力、提高城镇品位、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预计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00个(不包括锦屏二级电站),总投资330亿元,“十二五”期规划实施270亿元。重点从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围绕稀土、水能、建材、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培育等重大项目,探索建立资源有序开发的新模式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资源价调节机制,以“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优良”为目的,创新和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对规划提出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项目,加强科学论证,加快前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对关系全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一般竞争性项目,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指导下,由企业主体投资建设。要加强重大项目的稽察和财政、审计监督。坚持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第三节  加大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及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加大信贷倾斜力度,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扶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整治等方面倾斜。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和市场优化配置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及有利于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集约用地。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第四节  实施人才战略

  预计2015年我县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2万人次,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600人次,拥有人才数达到3.8%,人才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达4%左右,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比例分别达到10%、30%、60%。

  实施"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加强对中青年优秀人才对口定向培养。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制定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重点引进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工作、创业或以各种方式为我县服务,积极吸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毕业生到我县工作,对引进的人才,在工资津贴、职称评聘、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企业学校合作、异地委培等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促进岗位成才。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创办企业,到农村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活动。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农业第一线工作,充实和壮大农业科技推广、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人才队伍。引导农村乡土人才运用科学技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示范作用。

  建设好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工作目标,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行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加速骨干队伍建设,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深化职称改革,推行人才社会化评价制度,实施执业资格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适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点的培训、选拔、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节  完善考核体系

  着力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突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社会和谐等考核指标,开展经常性的督查、督办,严格考核奖惩,建立行政效能问责机制度,将工作绩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当中,建立目标责任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重点对经济增长、就业情况、经济效益、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目标进行监测预警。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纳入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编、调整建议。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对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组织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议审定。

  结  语

  “十一五” 时期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履行对人民的承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圆满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456”全域冕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把我县建设成为人口集中环境优美的宜居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率先在全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单位:冕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部门:冕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维护:冕宁县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